叫了那么久的宋体字,其实并不是源之于宋朝

【 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唐代咸通年间的《金刚经》 】
在雕版印刷出现前,经书全部依赖手抄,于是“写经手”这一职业应运而生,随之出现的还有一种便于快速抄写的书体,称为“抄经体”。雕版印刷术出现时,唐代的“抄经体”就成了最早的印刷字体。
【 抄经体 】
到了宋代,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来临了,但当时“宋体”还没出现,印版上刻的多是唐代名家如颜真卿、欧阳询、柳公权的手写书体。而被我们称为“宋体”的字体,在南宋才开始逐渐显现雏形,后世称其为“过渡仿宋体”。
【 宋刻本 】
【采用“过渡仿宋体”的《唐女郎鱼玄机诗》】
此时的“过渡仿宋体”是为了快速雕刻而创造的新型印刷字体。例如横画的收笔设计成两次凑刀即可雕成的三角形,许多字的形态已经非常接近宋体。所谓“秦桧造宋体”并非史实。
到了古代印刷术的巅峰时期——明代,印刷字体也终于成为今天所说的“宋体”。这时的宋体已经形成了有别于书法体的独立的风格,不过,宋体“横细竖粗”的特征却取自颜体。
【 明刻本 】
颜体被选为宋体造型的基础,不仅因其对后世影响极大,还因为它本身的造型特点易于被改造为印刷体。颜体本身倾向于“大字缩小,小字放大”的造型手法,来追求不同笔画数、不同结构的汉字大小相近的效果。这一特点,让颜体正好符合印刷字体让汉字大小趋于一致,便于阅读的要求。
【 颜真卿 多宝塔碑 】
【 清刻本 】
明代有人称颂宋体“字贵宋体,取其端楷庄严,可垂永久”。而到了清代,宋体甚至成为官方指定用字,称为“硬体字”,宋体字也不断规范化,为现代印刷字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